
孝老爱亲 无怨无悔
记广水办事处西河社区孝老爱亲人王立霞
敬老孝贤篇
王立霞,女,汉族,1963年2月出生,现年52岁,是广办西河社区的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她的家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上有年迈的婆婆,还有一个重瘫的亲生母亲,下有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及一个一级残废的女儿,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丈夫打鱼和自己打零工为生,全家勤劳节俭。多年来,王立霞用自己的爱心操持着整个家庭,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孝敬长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广为邻里所称道,她用家庭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持着一种祥和的气氛。
她为老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在邻居眼中是一位随和的好邻居,在丈夫面前是一个体贴的好妻子,在婆婆眼中更是一位体贴孝顺的好媳妇,在母亲面前是一个尽孝的好女儿,在他的孩子面前是一位慈爱的好妈妈。
二十多年来,她和丈夫一道对婆婆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尽孝,除对婆婆全力照顾外,对自己重瘫的母亲额外用心,因几个姐姐嫁入外地,唯一的弟弟又外出打工,所以,照顾母亲的重担落在她的身上,方圆二里的人都知道,在母亲瘫床的这么多年,她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担忧,每天给母亲熬药,天没亮就变花样给母亲做合口的饭菜。每天给她洗脸、泡脚、擦洗身体。特别是母亲瘫床这么多年,身上已经溃烂,但她没有嫌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她一边要照顾弟弟的孩子,一边抽时间给母亲按摩,好让瘫痪的母亲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为了老人吃一口想吃的东西,不远到几里外去买,为了老人的身体不在溃烂,不远几十里去向老中医询问药方,并且自己亲自去中华山大山深处去采药,有几次差点摔下山崖,脚跌拐几次。有时候,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加上自己有病,渐渐的脾气暴躁起来,反复的折腾她,想让她放弃自己,减少她的负担。但她没有气馁,没有怨气,反而劝说母亲,不要紧,没事,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她对母亲尽心尽孝,有人说,那是自己的母亲,应该尽孝。但是她对自己的婆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她的婆婆有胃病,她用样变换花样的给老人做容易消化的食物吃,给婆婆的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逢年过节总是给老人买这买那,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但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难怪婆婆逢人就说,能有这样的好媳妇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分。
互助互爱篇
王立霞在家中排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大姐嫁入外地,由于年纪已大,加之有精神病,现已无力照顾母亲,二姐也是一身大病,对于她来说,也只能是自保了,三姐虽然身体较好,但家在农村,也是比较困难,到现在儿子30多岁还没有找到媳妇,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几年前,妹妹因得了癌症已经病逝,作为弟弟生活较为困难,现不得已外出打工。所有的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对弟妹而言,她没有怨言,该帮助的帮助,该收留的收留,只要是西河社区的居民都知道。到现在,她的侄女、侄儿还在她家里住着,弟媳流着泪说,四姐待她的儿女比待自己的儿女还亲。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不好的时候,因此,误会和摩擦总是难免的,但她没有计较,总是待他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慢慢讲道理。姐妹家的事情,只要是力所能及,她都会尽力帮忙。在王立霞身上我们真正理解到“孝”和“情”的真实含义。
亲子篇
人人都知道王立霞有一个85年出生的女儿,按正常人之常理,早已到谈婚论嫁之时,但早年的不幸,没能让她如愿,她是一个精神失常、哑巴、一级残疾的非正常人,按理来说,双亲的重担已经让她承受压力,加上有这样的一个女儿,更让她雪上加霜。但是,王立霞,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让女儿失望,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一个二医院,一个民间名医,带女去看,重要是有一点希望,她就没有放弃。有一时段,民广的有一个好的机会赚钱,但她考虑到女儿,咬咬牙没有去,她只想给女儿一个稳定的家。
从此女儿就在她的心里,吃她喂,穿她给穿,行走不便,她就背着女儿走走。特别一个女孩,有许多的不便,她都没有怨气。几十年如一日,她和丈夫全心全意的爱护女儿,不管风吹雨打,只要是女儿想去的地方,她都带女儿去看看、走走,只要是女儿想吃的东西,她都去买。有一次,晚上一点多钟,女儿想吃热狗,她都没有让女儿失望,骑车去买。看着女儿欢喜的吃相,她泪如雨下。最让她感慨的有一次,亲戚实在看不下去,掏钱让女儿去养老院,来减轻她的负担,但仅一天,她看到女儿的眼神和女孩子的不便,她又放弃。常言道再好不如在父母的身边好。从这件事情,也折射出一个母亲崇高的品质和思想的伟大。
结尾篇
王立霞,一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和真情,她爱老人、爱姊妹、爱儿女,她用她那颗善良的胸怀温暖着老人,谁能算得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正是像他这样一些勤劳、善良、纯朴的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多少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