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墓在莘县
山东省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王洪林 我也说几句;王旦,为宋真宗时期宰相,辅佐真宗一十八年(含六年副相),良好的君臣关系在宋代少有,被历代史家称赞。1017年王旦病逝,真宗亲临吊唁,废朝三日,举国哀悼。王旦去逝后葬开封新里乡大边村,38年后,王旦之子王素向仁宗进谏,要求为其父重立墓碑,仁宗命欧阳修撰神道碑,并亲自撰写“全德元老”碑额,配享真宗庙庭。
在莘县有王旦墓,最早的记载是《正德莘县志》一卷又卷之四七——八页有:“宋魏国文正公王旦墓在县治东北二里许旧群贤堡,今三官庙前,周围地十亩,旧有神道碑数通,石人、石兽、望柱,国初尚存,永乐年修会通河取修闸,成化十七年知县贾克中重修,弘治四年知县顾严修补坟后土堤甚高,弘治十三年知县孟隆立王文正公墓碣一通”。这是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据老辈人讲,王旦去世后初葬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后金兵南侵,三槐王氏随宋室南迁,为防宰相墓被金兵破坏故将王旦墓迁到莘县。这一点在《古都开封》一书中有专家予以确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明华先生在《三槐王氏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有明确论述:“金兵南下后,汴京岌岌可危,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王氏家族成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为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为保全祖莹,三槐王氏后人决定将先人遗骨迁葬莘县,在墓侧重建宗祠三槐堂,整个迁葬工作历时数年。”开封市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守忠在《三槐王氏与三槐堂》一文中也有:“金兵南下后,汴京岌岌可危,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为保全祖莹,三槐王氏后人将先人遗骨迁葬山东莘县,在墓侧重建宗祠三槐堂”的论述。
不论是正史记载还是专家论证,莘县确有王旦墓在,这是铁的事实。当地政府对这一文物古迹也进行了保护,在明代王旦墓就是莘县八景之一。2003年1月9日聊城市人民政府公示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中王旦墓位列其中;2013年10月10日王旦墓晋升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莘县三槐王氏后裔王祖俭于1991年组织当地王氏后人集资在王旦墓重立墓碑;2003年三槐王氏后裔王洪林、王利民、王传友等发起成立了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邀请文物部门对这一古墓进行勘探、挖掘到坟墓条石,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墓葬;为发扬三槐文化,保护无形资产,莘县三槐文化研究会还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三槐堂商标。所有这些都是旨在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发扬三槐文化,服务当代社会。
莘县做为三槐王氏的祖籍地,有王旦墓很正常,这有历史记载,有家谱记载。目前有个别人一再强调王旦墓在开封,不知用意何在?莘县做为三槐王氏的发祥地,有义务,有能力,有信心发掘传统文化,使三槐文化在三槐王氏中发扬光大,我们不仅成立了三槐文化研究会,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为纪念王旦逝世1000周年,三槐文化研究会在第十二届世界王氏大会上成功申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在莘县召开。所有这些有什么不妥?开封在宋代确有三槐王氏家族墓地,因历史的原因没有保护好,这不是哪个人的责任。王旦去世后迁葬莘县也有这种可能。退一步讲即便是王旦的衣冠冢,在宋代建成现在也是文物古迹,也需要保护,进而做为发扬三槐文化的载体而举足轻重。有些人在莘县举办世王会、纪念王旦逝世千周年前夕在那里说三道四,纯粹是为了混淆视听,转移视线,动摇人心,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不符合三槐王氏“忠恕仁厚”的传世家风。按理讲,莘县做为三槐王氏的祖籍地,开封做为三槐王氏发迹地,应当联手达成三槐文化宣传的共赢局面,这才是三槐王氏想看到的结果。
历史问题要客观对待,不要感情用事。莘县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欢迎世界各地的王氏来莘县参加这一王氏盛会;举办王旦逝世1000周年纪念活动,希望天下三槐王氏来老家看看。做为三槐王氏后裔要多做发扬三槐文化的事,不要为一己私利争王旦墓在哪里。其实王旦墓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槐王氏后人要发扬祖宗功德,提高三槐王氏素质,服务当代社会,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