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中国第一个扬名国际水泥化学界的学者
1926年,王涛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业系,后供职于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公司,在德国总技师(即总工程师)克斯满手下做化验技术员,深得克斯满的器重和信任。
1929年,王涛考取了江苏省的官费留学资格赴德国留学,在柏林水泥研究院师从世界著名的水泥化学家库尔教授,在库尔教授的指导下,他用独特的研究方法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水泥凝结硬化理论,1932年他和库尔教授合著的《水泥水化》发表在德国《水泥》杂志上,因而蜚声国际水泥界,成为中国第一个扬名于国际水泥化学界的学者。
1932年,王涛学成回国,在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公司担任了克斯满的副手,此时,恰逢中国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丹麦总技师任期届满,准备另外选聘人选。当时国内业界尚无中国人担任总技师的先例。王涛应邀到该公司考察,并且写出了极有见地的考察报告,深受启新洋灰公司的青睐。于是他便取代外国总技师,担任了启新洋灰公司总技师,王涛也因此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史上担任总工程师的第一位中国人。
在启新洋灰公司任职期间,王涛尽展才华,大力进行革新技术,解决了洋技师没有解决的水泥速凝结块的问题。他在国内首先推行50KG纸袋包装,废弃了笨重而且耗资多的腰鼓形木桶水泥包装。他研制和组织生产了建设钱塘江大桥需要的抗海水水泥,1935年开始,王涛积极建议并且主持建设了江南水泥厂。
抗战期间奔波鄂湘赣滇黔5省创业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涛不满日伪统治,辞职南下。
1938年7月,正在广西帮助建厂的王涛接受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的命令,从国家资源委员会借出60万法币作为拆迁费用,组织湖北大冶华记水泥厂转移到后方的拆迁,他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向全体员工转达政府命令,晓以民族大义,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经过日以继夜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全部机械和材料拆迁运至湖南辰溪,于1939年12月1日建成投产,同时厂名更改为“华中水泥厂”。1941年经过增资改组为“华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王涛任经理。当时,在西南大后方,只有“华中”“重庆”两家中型水泥厂担负着抗战时期的水泥生产任务。
抗战时期,许多工厂内迁昆明,因为缺少水泥无法建设,昆明工业界人士致函王涛,请他赴滇建设水泥厂。以振兴中国水泥工业为己任的王涛,立即赶赴昆明作实地调查,并和昆明富滇新银行总经理缪云台商谈投资问题。在缪云台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由富滇新银行、中国、交通、新华四家银行和华中水泥厂共同合资建设经营,于1939年5月设立昆明水泥公司,由缪云台任董事长,王涛任总经理,他还亲自担任设计任务,主持了新型立窑的设计,并且组织力量抢运回引进的丹麦磨机,昆明水泥公司于1940年12月建成投产,1941年1月开始营业。
昆明水泥厂的建成投产,不但解决了滇缅铁路、空军基地、内迁工厂的水泥来源问题,同时也结束了外国水泥输入云南,独霸市场的历史。昆明水泥厂作为云南最早的水泥企业,为云南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941年,王涛和江西建设厅一起筹建了江西泰和水泥厂,该厂选用2台立窑国产设备,1943年建成,王涛担任总经理,由此,江西开始生产水泥。1944年,王涛接受贵州省政府的邀请,接办了频临倒闭的贵阳水泥厂,使该厂很快转亏为盈。
抗战期间,他经年累月奔波于鄂湘赣滇黔5省,克服千难百险,在我国水泥工业的空白地区建起一个个水泥企业,既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又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石解放后将一个完整的华新交给人民政府
王涛目光远大,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他开始提出战后振兴中国水泥工业的规划。1943年5月,在他的运筹下,华中、昆明两厂在重庆召开股东联席会议,成立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王涛担任总经理。
抗战胜利后,王涛以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华新水泥厂的建设中,事先他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将华中、昆明两厂历年积累的资金,购买美元储蓄券,存入美国花旗银行,并且投资湘西购买了十四座青山,作为木材基地,以备今后发展民族水泥工业之急需。
1944年,王涛派总工程师张宝华赴美国考查水泥工业,订购最先进的水泥制造设备,当时困难颇多,通货泛滥,物价飞涨,资金短缺。王涛多方努力,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终于从美国订购回先进的水泥制造设备,历经两年的时间,移山填湖,在荒山僻野的黄石枫叶山下,建成了当时“远东第一”,后来一直享誉中外的华新水泥厂,即今天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该厂于1948年底完成主机的安装,1949年4月5日投入生产。其后,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王涛毅然组织“应变委员会”,成立护厂队,亲任队长,和工人群众一起参加护厂斗争,于5月15日迎来了黄石的解放,将一个完整的华新水泥厂交给了人民政府。
原国家建材局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陆宗贤在二十世纪四十和七十年代先后两度和王涛共事,陆宗贤曾对《华新厂志》的编写者说:“你们可别想当然。王涛可不是什么资本家哟,解放前他办了那么多水泥厂,又是总经理,又是常务董事,还有股份,可他只拿薪水,从没有把赚的钱中饱私囊,都用在发展民族水泥工业上。要说是资本家,他可真是个红色资本家。”
王涛常说:“无财一身轻。”解放前夕,一些资本家把金条存入外国银行,王涛却把家产变卖,将金条拿出来帮助工厂,为解放后恢复生产做准备。
退居二线后依然发挥余热
作为历经新旧两个社会的企业家,王涛说过这样的话:“回顾我办企业几十年的体会,感慨万端。社会制度不好,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企业也无法办好,无法生存。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办企业的另一个体会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第一必须要有事业心,就是办一切事都要围绕企业着想。不能有私心杂念。第二就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办事业不一定是人多好办事,要因事设人,不能因人设事,要知人善任,发挥人的特长,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办企业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在旧社会,投资的人,首先是看你这个厂赚不赚钱,赚不赚钱还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产品销售情况,二是经营管理如何,若不善管理,资金再雄厚,也会走下坡路。”平实的话语,是王涛集几十年办水泥企业的经验结晶,对于今天的企业家们,可以说是大有益处的。
王涛是企业家,同时又是专家和学者。解放后,在担任华新总经理、总工程师期间,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研究试制出了高标号大坝水泥和防海水浸蚀水泥等新品种,为我国的水利工程、海港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他十分重视水泥科技知识的普及,亲自编写教材,举办知识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水泥生产知识。他学而不厌,刻苦学习俄文,攻读苏联科技著作,水泥专业造诣颇深。他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水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受到广大职工的尊敬。
1955年2月,王涛由华新奉调国家建材部任一级工程师,先后担任建工部水泥研究院院长、科技局副局长,北京建工学院副院长和建材研究院副院长,并历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硅酸盐组副组长、国家科委硅酸盐工程学科副组长、建工部科技常委、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和顾问、《硅酸盐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职期间,他继续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做出了新的贡献。
他崇尚科学,亲自指导水泥科技研究工作,多有著述,深为国内外水泥业界科技同仁的尊崇。就是在他退居二线以后,依然是不知疲倦地为发展和振兴我国的建材工业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继续为他一生所奋斗的事业做贡献。
1985年5月23日,王涛心力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