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广水王氏宗亲联谊网 >> 文摘转载 >> 浏览文章
【致敬最美劳动者】水稻育种专家王书玉:搞农业科研 就是想让父老乡亲吃饱饭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1日


【致敬最美劳动者】

水稻育种专家王书玉:搞农业科研 就是想让父老乡亲吃饱饭


  “当初搞农业科研,就是想让父老乡亲吃饱饭。”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秋粮研究所所长、水稻育种专家王书玉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看到父老乡亲辛苦劳作一年,打的粮食往往还不够填饱肚子,于是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让父老乡亲吃饱饭”。

  1985年7月,王书玉从河南农业大学被分配到新乡市农科所。36年来,他经手培育的水稻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育成的“豫粳6号”,是1995至2007年之间黄淮稻区的优势品种,是中国北方黄淮稻区、河南省、山东省粳稻良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综合表现优异的“新稻18号”,2009年后成为我国黄淮稻区主导品种,河南省粳稻良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而他育成的适宜机械化育插秧种植的优质香粳型新品种“新科稻31”和优良食味米新品种“新稻89”,目前已开始在黄淮稻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世界公认的水稻生产难题,但药剂防治不但效果欠佳,更会带来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这给王书玉在水稻育种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生产上需要针对这种病害的抗病品种。

      王书玉迎难而上,主动扛起了育成抗病品种的重任。每年8月份,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是水稻育种的关键时期。水稻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半,所以育种人员必须利用这短短几个小时,观察记载育种材料的开花习性、选配组合和杂交授粉。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王书玉和团队成员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在试验田的泥水里翻腾忙碌。试验田里的水稻多达上万株,育种人员每年都需要做大量的观察、记载、选育、分析。在水稻育种过程中,他们必须严格按照《田间种植计划图》逐一实施种植育种材料,插秧、拔秧、拴牌、运苗、栽插……哪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差池。为保证实验数据的精准,王书玉和团队成员常常光脚守在稻田,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腿上脚上爬满蚂蟥。通过引进、发掘、利用抗病种质,经过近十年努力,王书玉主导成功培育出抗条纹叶纹病水稻新品种“新稻18号”,并被农业部评为我国第四批超级稻品种,也是河南省培育出的第一个超级稻品种。

  王书玉认为,光靠水稻“良种”不能最大限度提高产量,“良法”也是关键。为了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王书玉走遍了沿黄稻区。稻农见到他都说专家来了,王书玉却说自己是个“资深农民”,是个“种地的”。但王书玉这个“资深农民”可不是一般“种地的”,他不仅会用脑力,还会用体力,更会耍“十八般武艺”(操作拖拉机、插秧机、平地仪等各种农机农具)。稻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王书玉都能帮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为了让稻农随时能找到自己,他主动公开手机号码后就从未换过,并保持二十四小时开机,以便随时解答稻农提出的生产难题。新乡市原阳县祝楼乡蒙城村曾是推广“新稻18号”的示范村,在王书玉的帮助下,蒙城村稻米种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为表谢意,村民还赠给王书玉一道题为“科技服务结硕果,蒙城水稻创新纪”的牌匾。看着稻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王书玉心里面可真叫个自豪。

  用勤劳智慧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36年来,王书玉不仅实现了“让父老乡亲们吃饱饭”的誓言,还不断用农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王书玉深感肩头的重任:“我想再培育出一个到两个好的水稻品种,在新一轮的更新换代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水稻将是绿色的、优质的,综合抗病性好,产出的大米商品性好、适口性好,通俗来讲安全、好看又好吃。”(国际在线河南频道


 

 
 
世界王氏网 荆楚王氏网 湖北白兆山水泥有限公司 广水市绿草地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广能华发商贸有限公司 中华王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