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九大上,与毛主席一样得全票的炼钢工人王白旦,有何本领?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召开,会议期间按照规定进行了选举,此次选举共选出了170名中央委员及107名候补委员,负责管理国家大事。
中央委员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一旦当选往往就会肩负重任,因而候选人员都必须经过的严格的筛选和审查,所以能获得连任的也十分稀少,像八大选出的委员们此次只有53人继续当选。
由于负责投票的代表们很难认清所有要选择的对象,加上各自的意见不一,候选人要想全票当选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二百多位选出来的委员当中,也仅仅有两人获得了全票,毫无疑问,其中一位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但当正式公布了另一个全票当选的候选人以后,会场顿时引发了一阵议论,此人名叫王白旦,在这之前就是一家炼钢厂的工人,从来没有涉足政坛,与会代表绝大部分甚至连他的名都没有听说过,大家都很意外,因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林彪距离全票还差了两票。
王白旦为何能从一名工人一跃当选为中央委员?他究竟有何能耐?这其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他在当选之后又做了什么呢?晚年的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关于王白旦的传奇人生,还要从他成为一名炼钢厂的工人开始讲起。
炼钢“健将”
王白旦,原名王兴权,后更名为王百得,于1935年5月12日出生在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五里铺村的一户家境殷实的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王家有着勤劳淳朴的家风。
王白旦的父亲王秀山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20多亩薄田,一辈子都在辛苦耕耘,而王白旦的母亲也是勤劳善良的农家女子,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性格。
10岁那年,王白旦被父母送到了镇上的一家私塾就读,然而仅仅过了三年,王家就因国民党士兵的抢劫家境败落,他不得不辍学回家。
为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过上好日子,年仅13岁的王白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解放军的儿童团,因为头脑灵活,表现积极,很快就当了儿童团团长。
几个月后,平津战役以我军的胜利宣告结束,王白旦的家乡建起了学校,组织上考虑到他还非常年轻,便又让他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1951年9月,王白旦初中毕业以后,因为家中父母已然离世,他就只身前往了太原,投奔在太原电业局工作的哥哥王生生。
王白旦虽然年轻,但也知道付出努力才有回报的道理,他不想一直靠大哥的接济苟活于世,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他开始自己在太原四处寻找工作,经过大半年的奔走,王白旦来到了太原市钢铁厂,成为了炼钢部平炉车间的一名普通炼钢工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各项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太原钢铁厂也是在旧钢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厂内的条件非常差,很多保障措施都没有匹配到位,炼钢更是又累又脏,可王白旦觉得只要能独自养活自己,再累他也愿意。
于是,尚未满18岁的王白旦开始了自己的炼钢生涯,此时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王白旦”,希望能通过劳动吃得白白胖胖的,过上好的生活。
王白旦早年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有着一把子力气,他在炼钢时十分卖力,经常超额完成工作,不仅如此,因为上过初中有一定的文化,他还主动学习起了炼钢技术,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从一名学徒工变为了正式的工人。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进步,国家专门制定了“一五计划”,并向苏联申请了贷款和技术援助,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首个特殊钢厂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兴建完成。
这家钢厂有着国内同行业最高的技术含量和设备,因此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炼钢工人来此参加工作,于是,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从全国钢厂抽调人选。
1956年2月,王白旦就成为了被抽调的一员,而之所以当选,除了家庭背景(世代农民)和政治背景(他在1954年成为了共青团员)牢固可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此时的他凭借个人努力已经成为了一名七级炼钢工。
一个月后,王白旦就带着妻子张学英举家搬到了富拉尔基居住,王白旦来的时候,钢厂已经正式投产,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特钢的生产之中。
在此之前,普通工人炼制一块特钢平均需要10到12小时的时间,王白旦觉得耗时太多了,于是,他就利用空闲时间一边积极学习相 关理论知识,一边思考着减少炼钢时间的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成功将炼制一块特钢的时间缩短到了8个小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8年9月,23岁的王白旦凭借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上,他这样写道:“我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在一次厂里组织的攻关生产运动会上,王白旦所在的三号炉因为炼钢速度最快、品质最高成功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而他也被厂里评为了“健将”,此后不久,他就获得了当时工人的最高级别职称八级工,并且担任钢厂炼钢炉三号炉的总炉长,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的总炉长。
当时工人在国内的地位远比现在要高很多,王白旦身为八级工和三号炉总炉长完全不用再亲自前去炼钢,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好的待遇,可他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王白旦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还带领全炉的同志攻克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烧结炉床的难关,这大大增加了炉体的寿命,进而增加了钢的产量。
不仅如此,王白旦还主动抛弃了苏联提供的炼炮钢的方法和技术规定,通过多次试验,创造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炼炮钢操作规程,并且炮钢的质量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也因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奖励。
直到中共九大召开之时,王白旦已经在富拉尔基的钢厂工作了13年之久,此时的他早已是全厂炼钢技术最强、能力最高而且威望最大的炼钢工人,可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他很可能会在全国一直默默无闻。
全票当选,两度更名
那是在1968年11月的一天,王白旦正在和往常一样在炼钢厂亲自炼钢,突然,厂里保卫科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然后急忙对他说道:“王炉长,领导找你有急事,让你赶快去办公室一趟。”
王白旦也没有多想,安排好手中的工作然后赶忙跑到了办公室,领导直接开门见山地对他说道:“厂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你前往北京参加即将在明年召开的中共九大,由于事关重大,不要和别人说及。”
原来就在昨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市委来钢厂传达了中央下发的绝密通知,上面提到:“这个钢厂有一个参加中共九大的名额,要求必须是拥有7年以上党龄的高级炼钢工人。”
炼钢厂的厂长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当即召集了厂里的其他领导一起商谈人选,而此时在厂内符合所有要求的只有王白旦一人,他们经过反复地商讨,便把这个名额给了他。
因为王白旦不仅符合要求,还在于他曾在去年的国庆节被选为厂里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受到了一些国家领导的接见,对北京的情况也有些熟悉。
而王白旦听说在会议上能够见到毛主席,他的心情非常兴奋,便毫不犹豫地听从了厂里的决定,并且提前几个月就做起了赴京的准备。
这年11月24日,齐齐哈尔市革命委员对炼钢厂报上来的王白旦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确保没有问题后,便将他的名字报了上去。
在推荐王白旦成为中共九大代表的报告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给出了对王白旦的审核意见。他们认为:“王白旦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是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工人,他始终能够保持工人本色,始终不脱离劳动,始终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是该厂成为代表的最佳人选。”
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正式在京召开,早已在宾馆下榻多日的王白旦也出席了这次大会,在大会的开幕仪式上,他终于亲眼见到了梦寐以求想要见到的毛主席,顿时激动地哭了出来。
回到住处后,王白旦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他立即向住在同一个宾馆的铁人王进喜分享了自己的喜悦,感慨地说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当九大代表,并不说明自己有什么本事、功劳,只能说明党对咱们的关心和培养,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咱们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王白旦大吃一惊,他和王进喜作为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工人竟然都进入了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名单,而其他在名单里的候选人则是毛主席、林彪等重要领导。
王白旦觉得自己能成为九大的代表已经是党和国家对自己的足够认可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远远不够,哪里担得上如此重任,于是,他和王进喜一起主动向代表团的负责人提出不进这份大名单。
可负责人却充满关切地说道:“工人代表进‘中委’体现了党对工人阶级的关心和信任,是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你们就不要推辞了!”王白旦听这是毛主席的安排,便没有再推辞,他下定决心如果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定要好好干。
4月24日,关于中央委员的选举正式开始,按照规定,此次采取的是等额选举的方式,王白旦的名字和其他所有候选人一样都会出现在投票代表们的名单中。
此时的王白旦心里更多地是兴奋,他知道自己没有名气,票数可能不高,但既然是国家安排的,他也要积极参与,为了让自己体面一些,他在投票的时候就给自己投了一票。
然而当下午结果出来的时候,他竟然全票当选为了中央委员,这让王白旦非常意外,更令他感到震惊的是和自己一样得全票的只有毛主席一人,他一时愣在了原地,满脸疑惑。
原来等额选举往往是知名度越低,得票越高,因为知名度高的很少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投票时,大家看到王白旦的名字时,觉得他没有名气,谁也没有着急将他的名字划去,以至于到了最后他成了唯一的得票数与毛泽东“平起平坐”的人,而与他同为工人代表的王进喜因为名气比他还要高一些就少了几票。
结果一出,现场顿时议论纷纷,很多颇有名望的代表们对此感到有些愤愤不平,他们在私下里指责王白旦很不懂得谦虚,竟然还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王白旦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全票当选为了中央委员,但这毕竟不是凭空得来的,如果没有他在炼钢厂里的卓越表现,他也不可能成为中共九大的代表,也就没有了后来成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的机会。
王白旦在担任中央委员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一次中央委员的会议上,主持会议的周总理看到了王白旦的名字,他微笑着说道:“王白旦,这个名字念白了可不好听啊。”
会议上的其他中央委员听后纷纷笑得合不拢嘴,有人直接说道:“应该改改名,中央委员怎么能叫‘王八蛋’(发音接近)呢!”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随即说道:“这样吧,给他改个字,在‘旦’上加一竖,叫‘王白早’,音变意不变。”周总理和与会的其他委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就这样“王白早”这个名字就正式纳入了中央委员的名单之中。
后来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有关领导又将王白早的名字改为了王百得,王百得这个名字也就成了他后半生使用的名字。
“编外炉长”,不忘初心
随着新一轮中央委员在全国的公布,王百得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祖国大地,当初推荐他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的厂里领导实在没想到王百得竟然一跃成为了中央委员,而他的工友们更是对此十分震惊,因为由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都不知道王百得这段时间去了哪里。
这下王百得成为了厂里的名人,也成为了厂里骄傲,不过他却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产生骄傲的心态,他决心一定要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但现实却远远超出了王百得的意料,尽管他积极参加中央召开的各大会议,尽管他认真听取并记录其他中央委员们的发言,可他却在处理起具体的政务时依旧显得捉襟见肘,因为他在次之前只是一名工人。
渐渐地,王百得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于是在1973年,他主动向周总理提交了辞职报告,他觉得应该把中央委员的职位留给更有能力的人去当,周总理将此事汇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很是感动,便批准了王百得的报告,让他降了一格,担任中央候补委员。
王百得如释重负,此时已经成为厂里党委副书记的他决定重操旧业,带领厂里的炼钢工人们继续奋战在炼钢一线,可没过多久,他的原配妻子张学英因患肝癌离开了人世,这让他备受打击。
那段时间,王百得经常独自炼钢到深夜,以此缓解内心的悲伤,一些老领导见状都对他的遭遇很是同情,他们决定帮王百得张罗个对象,也好让他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
在领导的帮助下,王百得与齐齐哈尔印刷厂党支部书记于淑彦结为了夫妻,婚后,于淑彦一直支持着丈夫的所有决定,默默地在背后照顾孩子,料理家庭,就这样,两人一起携手走过了后半生。
1989年,王百得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此时的他想着退休后回到家中好好陪伴家人,弥补对妻子的愧疚,因为多年来,他为了工作经常到外地出差,缺少对妻子的关怀,而他的工资大多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妻子和孩子生活反而比较艰难。
但就在王百得即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炼钢厂的一位老领导亲自找到了他,握着他的手真挚地说道:“炼钢厂分厂最近面临任务重、设备老、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窘境,大家都希望您继续留下一段时间,为护炉组搞好传、帮、带。”
王百得想了一下,因为这一干又不知道是多少年,但他还是决定答应老领导的委托,因为他实在热爱炼钢的工作,他也想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全部传授给未来的炼钢工。
于是,王百得目光坚定地回答道:“只要炉上需要,我就干。”回到家后,他直接和妻子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妻子和之前一样,义无反顾地支持着他的决定。
可王百得已经超过了钢厂退休的年龄,不属于编制内的职工了,除了退休金以外,没有额外的工资,但即便如此,他也甘之如饴,全心全意地辅导着年轻的炼钢工人们,由于他之前当过炉长,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编外炉长”。
在王百得的精心培养下,厂里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的炼钢工,他也在后来相继获得了全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标兵等荣誉称号,不过王百得却对荣誉看得很淡,他只想着在有生之年能将自己的本领尽可能多的教给年轻人。
2005年12月15日,王百得老人因糖尿病并发症逝世,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享年70岁。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才因病离开了钢厂,在家陪伴着妻子和孩子过了一段时间的平凡生活,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炼钢事业。
以此文向劳动模范王百得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