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广水王氏宗亲联谊网 >> 奇闻轶事 >> 浏览文章
108岁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30日

 

· 108岁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人生

 

t019cec748e7727e131.webp.jpg

   王定国(1913.2.4-2020.6.9)

王定国,女,1913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营山县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1927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参加长征,1936年参加西路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内务部机要科科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局级干部,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2月离职休养后,曾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长城学会名誉会长。200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入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候选人。2020年6月9日上午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往事依稀,历历在目,我与革命前辈王定国妈妈先后有过六次相见。2009年,我和张掖市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拜访了老妈妈,她给我们讲了许多她经历的故事。2012年,我和高台西路军纪念馆的同志去看望老妈妈,她给我写了“勤政为民”的条幅,激励我要努力工作,还为我参与编写的中国红西路军西征轶事一书题写了书名《青山依旧在》。2017年,我和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再次去看望老妈妈,并和她合影留念。在这之前,我曾和甘肃省党史研究专家麻琨老师三次访问王定国老妈妈。每次去看王妈妈,她都非常健谈,思路清晰,令我十分敬佩。王定国老妈妈是一位历经艰险的红军战士、一位曾战斗在敌人魔窟里的英勇斗士、一位出入龙潭虎穴救助难友的巾帼英雄、一位信仰坚定革命到底的女革命家。她的一生精彩传奇、光辉照人。

少年参加革命活动

王定国,小名乙香,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一个食苦农民家庭,家贫如洗,难以维持生计。为了活命,小弟自幼被卖给了有钱人家,她也在15岁时被卖做童养媳。后来父亲去世,两个妹妹又相继饿死,母亲失去了生活的支柱,痛不欲生。苦难的童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反抗压迫剥削的怒火在她心中燃起,她渴望翻身、渴望新的生活。

1933年,川东地下党负责人杨克明、张静波到营山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与她的舅父经常联系。当时她们家的生活常靠舅舅接济,舅舅也常带杨克明(又称杨布客)到她们家。后来,舅舅和杨克明等凑钱将她从夫家赎回,她回到母亲身边,帮助舅舅和杨克明等革命者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当杨克明等人在她家开会时,16岁的王定国和母亲轮流替他们放风。她还帮地下党组织送信、藏油印机等,为党做秘密工作。后来,在杨克明、张静波等共产党人的引导和帮助下,她参加了农会工作。193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她的家乡营山县,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王定国参加了红军,先后在营山县内务委员会和巴中保卫局工作。同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她担任了营山县妇女独立营营长。1934年1月,受组织委派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到营山县保卫局、营部妇女连、被服厂工作,后来到了剧团。

长征路上的文艺兵

王定国曾回忆说:“1935年1月,我由刘华被服厂调到川陕省委领导的新剧团工作。当时有四个分团,我在第四分团。”1935年3月份,红四方面军要强渡嘉陵江,迎接一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剧团由省委副书记余红远同志带队,投入到运送军械和粮食的战役。为做好鼓动宣传、扩大红军工作,剧团担负着阵前喊话动员和组织民工参加红军的工作,唱过“劝郎回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抗日”、“当兵要当红军兵”等歌曲,大力进行政治宣传,助力渡江一举成功。过江后,红军乘胜攻克阆中、南部、梓憧、平武、彰明、剑阁、昭化、青川、北川等九座县城。然后,又向西进军,经大小金川、丹巴等地,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王定国曾对我讲:长征都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在激流不息的进军中,指导员要求每天都要演奏、唱歌、朗诵,还要在墙上贴标语,画上喜笑颜开的红军头像、或几朵怒放的山花、或是红军登上山顶的画,以鼓励指战员不断前进。文化宣传工作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大精神支柱。剧团的同志在道路两旁进行鼓动宣传,吹拉弹唱,场面经常是热火朝天,把充满疲劳的指战员,逗得喜笑颜开。她们唱的歌词没有缠绵的儿女之情,也没有垂头丧气的悲伤情调,只有代表中国人民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解放的迫切要求和对革命的坚强意志。行军时,王定国跑前跑后地唱歌、朗诵。宿营时,常常是战友们都进入了梦乡,她和剧团的战友们还在写标语、作画,准备第二天在队伍出发前沿路张贴。每到一个城镇,她们都要组织演出《送郎当红军》、《北上抗日》、《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保卫祖国》、《誓死不当亡国奴》等话剧,为“扩红”起了极大的作用。

征战河西走廊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九军、三十军奉中央及军委命令从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组建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王定国所在的前进剧团随西路军经历了悲壮的西征征程。当时王定国在剧团任四排排长、化妆股股长。主要任务是配合战斗,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剧团一直随总部行动。土门战斗中,王定国的右腿被流弹击伤。凉州作战时,她的右腿又挨了一枪。那时缺医少药主要用盐水洗伤口,抹点凡士林膏就算治疗。红九军在古浪受挫,为鼓舞士气,西路军总部决定在永昌召开庆祝大会,欢迎从古浪突围出来的九军指战员。剧团奉总部命令到永昌慰问演出的路上,在郭家下磨庄遭遇国民党马家军敌人,展开了激战。剧团只有十几条枪,弹药又少,面对强敌不能硬拼,于是他们迅速抢占一个有三层楼高的围子阻击敌人,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跟冲上来的敌人拼刺刀。由于敌众我寡,剧团政委易维精、党支部书记廖赤健、团长周武功、副团长汪显成、编导任弼璜等10多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不少同志负伤,30多人不幸被俘。王定国等被俘同志被押送到凉州(今武威),几天后被押到西宁。剧团的女红军战士经常遭到毒打,但她们并未因此停止斗争,而是进一步坚定了她们为党、为人民奋斗终身的信念,她们利用演节目这个舞台巧妙地和敌人斗争。

保护营救红军干部

1937年的西宁,一片白色恐怖。敌人采用活埋、枪杀等极其残酷的手段,在西宁大批杀害西路军被俘战士。王定国和其他同志以剧团战士年幼不会做饭为名,向看管敌人提出要一名年龄大的人来做饭。被俘西路军组织部长张琴秋当时化名苟秀英,就这样巧妙地被王定国等要来保护在剧团。在剧团里,他们悄悄地组织人员听张琴秋讲革命故事、阐释革命道理,年轻的被俘战士们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增强了使命与担当的决心。敌人为了进一步控制剧团,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剧团一分为二,把王定国、孙桂英等20多人送到了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

在张掖敌旅部的司令部,王定国发现了不少被俘的西路军战士。她有意探视地接触,发现被俘红军战士虽身在敌营,心却在红军。不久,王定国和他们相互取得了信任,秘密成立了一个地下党支部,吸收王定国担任组织委员。从此她机智地开展工作,团结同志、传递消息,并等待时机、组织大家重返革命队伍。

1937年夏,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负责人谢觉哉派蔡光波同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以甘凉肃抗(日)后援会主任的身份到张掖重开福音堂医院,秘密开展营救工作。高金城经过细心查访,与西路军被俘、流散人员王定国、刘德胜取得了联系,并给谢老写信汇报情况。谢老知道张掖有地下党,也知道支部有个女委员王定国。

为了方便营救工作,高金城出面向敌“张掖王”韩起功要王定国和徐世淑到医院当护士,以医院为掩护营救西路军伤病失散人员。随后,高金城派王定国和陈大卫拿着他写给民乐新添区区长孙振铎的信,到民乐寻找藏匿在那里的西路军流散人员,并散发印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和张掖福音堂医院地址的字条。还告诉失散的战友,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同志到甘州福音堂医院后门敲三下门,由王定国和徐世淑同志接应,为流散红军指出寻找党组织的办法。王定国每天带着脚伤忍痛四处奔跑,寻找失散的同志。经多方查询、联络,先后营救了200多名西路军流散人员。同时,还打听到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的下落,了解到国民党张掖监狱中关押着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敌工科长魏传统等8名干部。1937年7月的一天,王定国以外甥女的名义探望狱中的刘瑞龙等同志,传达了党组织正在设法营救他们的信息,并鼓励狱中同志坚持对敌斗争。在营救工作中,王定国的行动及高金城和福音堂医院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怀疑,为保存革命力量,在高金城的安排下,1937年10月王定国离开张掖,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

奋战在统战一线

王定国到兰州“八办”后请求组织送她去延安,但同志们都希望她能留下工作,接待陆续返回的西路军流散人员,同时这里也需要一个女干部协助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接触社会各方面的人。王定国服从了组织安排,留在了“八办”。在这段工作期间,她在配合谢觉哉的工作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与谢老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兰州“八办”工作期间,王定国担任管理科科长,除照顾好谢老的生活外,主要料理同志们的衣、食、住、行,想方设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同志们改善生活、保证身体健康。当时,兰州是我党与苏联往来的主要通道,办事处需要接待大批我党来此地换乘飞机或汽车的要员,安排他们的生活。王定国先后接待过周恩来、邓颖超、蔡畅、王稼祥、李先念、陈云、毛泽民、滕代远、贺子珍、刘英、冼星海、林彪及越共领导人胡志明等人士和许多文化团体等,高峰时期办事处安排过近60人食宿,同时还要安排大批抗日物资的交接。“八办”接待人员少,工作量大,王定国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还要顶上帮厨。这段时间,她在谢老和办事处同志的帮助下学习写字、记账、打算盘,还学习俄文,常常学到夜晚12点后才睡觉。为了统战工作,她很快学会了同妇女界名流以至国民党官僚太太、小姐打交道的本事,并以自己的热情和纯朴感染了她们,使她们了解和赞同我们党的政策主张,支持抗日活动。如甘肃省主席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在她的影响下,提出加入共产党,到延安参加革命的要求。她又给倪斐君做工作,说服她留在大后方可发挥更大作用。在她的帮助下,倪斐君担任了《妇女旬刊》社社长,在宣传推动甘肃省妇女解放和热情支援抗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民主人士高金城牺牲后,他的夫人牟玉光在兰州开设了助产事务所。王定国经常与她联络,把“八办”接待人员中的女同志和孩子安排到牟玉光事务所的病房中去住,从牟玉光那里了解到国民党太太口中吐露的重要情报。被秘密关押在监狱中的女红军华全双和第三共产国际的林坚等消息就是王定国及时获得并报告组织,经我党营救获释出狱的。

1939年,组织派王定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了三个月,学业后回兰州“八办”继续工作。1943年3月,她随从苏联回国途径兰州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一道去延安,在延安她先后到中央党校、延安女子大学、延安大学去学习文化及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毕业后到边区政府负责档案工作,并兼任时任中央党校校长谢觉哉的秘书。1942年9月,她被调到参议会搞行政管理工作。1946年任延安市委妇联主任。1947年1月2日,回到参议会做支部工作,为迎接革命胜利的到来做法制建设方面的前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王定国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2月,离职休养。

忘不了河西情缘

王定国虽然离开了河西,但她却忘不了河西,忘不了那些与她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忘不了血洒疆场的革命先烈,忘不了那里的一切。多少年来,她一直想着河西,想看望故人和战友,想看看她战斗过的地方,但一直没能如愿。1983年秋天,全国首届丝路节在兰州举行,她和伍修权(原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处长)应甘肃省党史部门的邀请重访甘肃。在兰州,她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兰州军区领导的欢迎。目睹兰州的巨大变化,切身感受到了新兴工业城市欣欣向荣的气息。许多健在的老战友、老朋友都去看望她,并向她介绍甘肃的巨变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动人事迹,共同追寻、回忆那些永远难忘的过去。

在兰州、张掖活动期间,王定国了解到流落西路军老战士在政治、生活等待遇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她深感不安。当年西路军失败后,一批被俘和失散的西路军战士,因各种复杂的历史情况和原因,未能重返革命队伍,流散在甘肃河西及青海一带,并长期定居。现在这些人都进入人生的晚年,经济上普遍困难,有的连看病吃药都很困难,有的长期卧病在床,长期政治待遇不公,生活处于贫困线下。王定国亲自去看望流落在甘青的西路军老战士,详细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她把向中央汇报了这些情况,并建议了解决办法。党中央高度重视她的报告,指示国家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研究后下发了文件,提出这些政治上曾称为红军流落人员的老战士,一律改称为红军西路军老战士;改变他们的政治待遇,发放生活费,实行公费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妥善解决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这个文件下发后,西路军流落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了解决,各地民政部门给他们颁发了“西路军老战士”荣誉证,每月每人发给40元生活费,医药费也相对得到了落实。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生活费也逐年增加, 2012年增加到每月2175元。这些流落红军老战士经常与王定国通信,王定国也时刻关心着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她得知这些老战友们个个都幸福地安度晚年时,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王定国不仅关心她的战友,而且关心河西的建设。1984年河西走廊的民乐县要新建一所中医院,以解决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中医院在筹建中缺少资金,医院派人到北京找王定国,王定国积极找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商议解决。在王定国的关心与帮助下,民乐县中医院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996年,王定国第三次来张掖。这次是与高金城的儿子高士杰到张掖收集有关资料,拍摄有关资料片。在张掖的三、四天内,她组织张掖市的西路军老战士座谈会,参观了高台烈士陵园,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王定国题写了“烈士陵园物候新,魏峨遗像见成仁,将军虽死山河在,留取丹心照后人”的诗篇,寄托了她对战友的怀念和对河西人民的深情厚谊。

重走新的长征路

王定国老妈妈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革命老前辈,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征路上,她从不懈怠。离休后,她担任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倡议建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协会,经常参加各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向小朋友们讲革命故事,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2000年,杨成武将军(左六)与王定国(右五)等在天津看望儿童。

她重视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热心公益事业,建议成立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她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与专家学者深入各地文物保护单位考察调研,宣传贯彻党的文物工作方针政策和文物保护法,致力于推动长城等文物保护利用,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和管理利用,倡导充分发挥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作用,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提议开展种草种树活动,在甘肃干旱地区大量植沙棘等抗旱植物。她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文物和生态做了大量工作。

王定国参加革命前没有上过学,在谢老的帮助下,她学习了文化,开始酷爱书画、诗文。多年来,她除作画、写书法、吟诗外,先后收集、整理谢觉哉的遗著《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诗集》、《谢觉哉文集》等500万字的作品。撰写自传《后乐先忧斯世事》,总结自己的过去,告慰青年一代要终身学习,终身奋斗。

百岁老红军王定国提笔书写“长征万岁”

从2004年开始,91岁高龄的王定国老妈妈决定要用自己的余生重走长征路,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她走进长征沿线的老区群众家里调研,把自己的见闻报告给有关部门,为老区发展奔走呼吁。她带着儿子来到泸定桥,这是她的爱人谢觉哉曾跟随中央红军走过的地方。她对儿子说:“我90岁的双脚,也踏过了你们父亲50岁时走过的足迹,我满足了,可以告慰你们的父亲了。”这一走,就走到了100岁。2009年,王定国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6年,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王定国老妈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当之无愧的巾帼女英雄。她一生初心不改,信念坚定,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那乐观、向上、坚毅的品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们妇女的楷模。

2020年6月9日,我惊闻王定国老妈妈驾鹤西去,心中万般悲痛!几天来,王定国老***音容笑貌和对我讲过的革命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匆匆连夜赶写了这篇文章,寄托我对王定国老***怀念之情!亲爱的王定国老妈妈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安永香,女,裕固族,1962年8月出生,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曾任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掖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张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张掖市人大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现任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合著《红西路军血沃张掖》《青山依旧在--红西路军故事》,其中《红西路军血沃张掖》获得全国党史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社科三等奖。在国家、省、地级刊物发表散文、诗歌、理论文章70多篇,有许多篇荣获全国、全省优秀成果奖。

 

 

 
 
世界王氏网 荆楚王氏网 湖北白兆山水泥有限公司 广水市绿草地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广能华发商贸有限公司 中华王氏网